银行业利润下降 商业银行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时间:2015-06-01 11:15:51 来源:金融时报 阅读量:90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偏离的现象,一方面商业银行被诟以“暴利”;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出现融资难、融资贵和利润下降。客观地讲,银行业利润的大幅增长,既是实体经济长期较快发展的滞后效应,也是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改革红利的客观显现。然而,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结构性问题凸显,增速显著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银行业利润增速已呈现出大幅下降趋势。如何在支持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保持银行业利润合理平稳增长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 炒金如何赚钱专家免费指导
- 银行黄金白银TD开户指南
- 银行黄金白银模拟交易软件
- 集金号桌面行情报价工具
全面理解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实体经济”不仅应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包括服务业,不能认为实体经济只是物质经济。
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到银行业,银行信贷的增长导致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但是金融过度增长和偏离实体经济,会损害经济增长。有学者指出,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逐渐显现分离倾向,并总结了三类分离假说,拓展了对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的认识。一是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及独立信用扩张能力,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分离是金融发展的必然。二是金融部门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根本性破坏作用。三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但破坏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政策选择。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本义应该是指金融业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而不是在金融部门内部创造并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可能会带来一时“兴旺”,但终将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摧毁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纵观世界经济金融史,我们几乎找不到当实体经济萧条、衰退时银行还能够独善其身的案例。
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以有效需求为信贷导向。金融的发展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现阶段,一些银行因为忧虑风险“慎贷”,部分企业则由于前景不明“惧贷”,两者共同导致当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这种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出现断裂的情形应该引起警惕,商业银行必须以有效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提振信心:一是紧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融资需求,在企业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方面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二是紧跟业务往来中的交易和结算需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三是紧跟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支持金融创新。四是紧跟企业兼并重组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五是紧跟国际化进程中的配套服务需求,为客户的境外贸易结算、投融资等活动提供及时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进一步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应做到“有扶有控”。所谓“扶”,就是要通过信贷结构调整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所谓“控”,就是要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应当从“源头”入手,综合运用信贷资源配置、经济资本控制等手段,根据风险收益水平,适时调节信贷资源在不同客户、行业、区域的配置机制,支持有效益、有前景的信贷需求,引导形成流动性强、收益结构好,境内外业务、表内外业务、传统与中间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等协同发展的优质高效信贷结构。
(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应提升“小微”企业业务的地位,推出实实在在的支持举措。一是逐步建立专业服务模式,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服务流程。二是积极研发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股权质押、商标专用权质押、动产抵押、融资租赁等多种渠道融资,促进存量资产转化为发展资金。三是开展“小微”企业设备租赁业务,发展应收账款、保理等供应链融资。四是推广“小微”企业集合性债权融资模式,协调和帮助有条件的“小微”企业发行集合票据,筹集发展所需资金。五是继续落实对“小微”企业信贷倾斜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
(四)不断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民生领域的金融需求“看不见”、“看不清”、“看不准”、“看不起”的状况,经营多少存在着“一提到经济就想到工业,一提到客户就想到项目,一提到产品就想到贷款”的现象,对民生领域的认识还是相对肤浅。一是进一步落实商业银行支持就业、医疗、教育、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政策,积极推动公租房银团贷款组建工作,进一步提高贷款审批速度;二是主动做好“三农”服务,服务方式应尽快从支农、惠农转变为强农、富农,大力支持在完善产业链组织链条上的农户的生产经营;三是进一步落实为民、利民、便民、助民金融服务措施,推广“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方式。
(五)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根据科技金融的特点,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构建一个集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为一体,由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集中参与,覆盖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性、创新性体系安排。一是探索科技贷款的多种组织形式,既可以通过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从事科技贷款的组织机构,实行单独的内部管理模式,也可以探索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出资人发起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贷款组织;二是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信息分享机制。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对信贷中介机构的资质、信誉度等信息实现共享,实行中介机构造假一票否决制,这样既保障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也保证了科技企业的有效资金来源,通过市场的监督机制维持中介机构健康的市场秩序;三是根据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财务不健全的特点,淡化财务指标在信贷决策中的比重,增加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软指标的比重,提高员工主观判断在信贷决策中的权重。
(六)促使实体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回归实体经济。纵观金融体系的演进,其发展历程就是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反之亦然,金融的发展对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作用显著。一是商业银行推动实体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融资。在市场规则的约束和投资者的监督下,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令投资者“用脚投票”,企业有动力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利用其专业优势协助企业实现目标。二是商业银行提供信息和监督平台,促使企业回归实体经济。金融市场信息平台让市场参与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广大人士都能了解企业的经营动向,在政府和社会监督作用下,促使企业回归实体经济。
(七)建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评价体系。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估,才能真正了解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仅需要较好地反映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程度,而且也必须便于实际操作。对于指标体系的选取只有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才能对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做出正确的评价,只有具有可比性的计算结果,才能给正确决策以有效支持。指标体系应分为两个层次,衡量整个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总体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以及银行贷款总量;衡量单个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个体指标。具体包括:结构性指标,反映商业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占有的实际地位以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状况;增值性指标,反映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盈利状况;避险性指标,反映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状况;持续性指标,反映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况;独特性指标,反映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状况。
上一条 ·中国银联12年垄断时代终结 2015-06-01 11:14:50
下一条 ·河南农信社加大信贷投放 全力服务“三夏”生产 2015-06-01 11:16:55
同类资讯推荐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意见建议| 联系我们| 书生技术开发
手机书生商务网:http://m.dingdanmao.com
书生官方微博:新浪、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