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比较鉴别法 主要依据历代标准货币的钱文、形制、币材和铸造工艺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别。钱文的书体,汉文钱主要有篆、隶、真、草、行、瘦金等多种。每一种书体又因时代与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以篆书钱文为例,先秦为大篆,秦至隋以小篆为主,但也有几种变体,如新莽"货泉"的垂针篆,南朝刘宋"孝建四铢"薤叶篆,北周"布泉"的玉筋篆,到了宋代,钱文篆书者尤多,有"皇宋通宝"的九叠篆,仅治平、熙宁二钱篆法不同者,竟有 5~7 种。如再计算币文的部首移位、倒书、传形、减笔、繁笔、异书和字型大小等等,则其版别更加复杂。另外还有契丹、西夏、八思巴、藏、维、满文等少数民族文种。形制则有体制大小、轻重、厚薄、边缘、穿郭、花纹排列和文字组合等多方面的差异。仅以唐"开元通宝"钱上刻铸花纹为例,则有星、月、仰月、俯月、双月、孕月、莲纹、飞鸟、祥云等。如再计算这些花纹所处的部位及不同的组合,其版别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币材则有金、银、铜、铁、铅、纸、布等。如铜钱中就有青铜、黄铜、红铜、白铜等几种主要的不同质地。因古代多即山鼓铸,其质地成份构成更是千差万别。铸造技术则随着时间、地点、条件以及生产水平不同而发展变化。首先采用的是范铸法,早期多用泥范、石范,汉以后则多用金属(铜、铁)范进行冶铸。技术也是由简到繁,由单范到合范,而后发展为多范的迭铸技术。唐宋以后主要用母钱翻沙铸造。根据以上列举历代货币的时代风格及其特征,经过周密的分类排比与细致地对比研究,货币的鉴定工作,基本上可以解决。
古钱币指古代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中国钱币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